生涯音频课 | 给实验室ers的生涯思维解析课-完整版
导言
课程简介:本期课程将从自我知识、职业知识、CASVE循环三个方面来讲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理性思维,以此启动各位同学的元认识,对将来的职业生涯能有新的视角去规划。
授课教师
朱华珍
同济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教师
全球职业规划师
BCC生涯教练
教育部高级职业指导师
学校心理咨询师中级
上海市职业咨询师中级
👆🏻点击上方音频,收听课程
或阅读下方文字课程
01
课前介绍
大家好,这里是同济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我是朱华珍,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交流。当然,我也有点压力,原因是大家今天来到这里一定抱着极大的期望。我来猜一猜,看我对大家的理解对不对。
我们在座的同学,两年半或三年,博士生可能时间更长一点,都会被局限在实验室当中,做非常专业化的实验研究,但是可能大部分人面临的未来的职业世界和大家所在的实验室环境非常不一样。这是大家面临的最大困境,也是给大家造成困扰的最大原因。
所以我们中很多同学,可能都期望今天的课程可以给大家指一条明路,最好是讲座完了,大家所有的困惑都解除了,眼前一片明亮,即使两年半、三年都待在实验室里,依然可以想找什么工作就有什么工作。实在是对不起,我觉得这个任务我完成不了。因为等我讲到差不多的时候,大家会明白,你对未来所有的设想,你对人生短期、中期或者长期的规划,都会和某一些事情是极度的相关的。比如说,可能和你的见识是相关的,和你做过些什么事情是相关的,和你待在哪里、学过什么、见过什么人等等事情是相关的。
有同学会说:“你的意思不就是说HR只招那些好学校的、高学历的、有过学生工作经验的、有过名企实习经验的同学吗?”如果你一定要这么理解,也未尝不可。但如果因为你认清了这个略微“残酷”的现实而变得灰心丧气,那我期望我们今天的课程不至于让你那么的灰心丧气,甚至可以让你发现新的思考问题的角度。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思维层面来解析我们同学中常见的认知偏差,这些偏差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大家正确的做出决策。接下来,将围绕生涯规划中的理性思维这个议题,来给大家一些启发。
02
自我认识
好,我们进入正题。
先来看一个问题:今天的大学生找工作难吗?难!大家都在点头。我给到大家一个数据,你再来看看这个问题是你直觉的回答还是理性思考后回答。大家猜猜看,就目前来讲,像大家这样全日制高校毕业的本科学历的学生,在我们国家占的人口比例是多少?百分之十五?百分之二十?好,我告诉大家,如果根据教育部每年公布的高校毕业生数量初步预估,这个比例到目前为止,没有超过百分之十。
即使按百分之十的比例,大家觉得今天的大学生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相对高速发展的状态下,找工作是应该难还是不难?对,应该不难。所以,这个问题完整的答案应该是:大学生觉得找一个“好”工作很难。因此,这关系到的是“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的价值取向,这是我们今天课程要探讨的第一个问题,也可能是大家在生涯规划中最容易遇到的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位于生涯规划理性思维的最底部,在上面图片三角形的左下角。那么关于这个问题,大家的思维局限表现在哪里呢?我们又该如何破解呢?
03
价值观念
大家可以拿出纸和笔,写一写下面这个问题的答案:我认为的好工作是……?大家有什么答案?薪水要高一点?发展潜力要好?要和能力匹配,要在一二线城市,工作强度不能太高……关于这个问题,我听到过无数的答案。
刚刚说的几个答案,可能在座的很多同学都认同,但是我相信也会有一部分同学的心里有你自己独特的想法。我们假设,如果今天我们在座的人足够多,我们又有足够多的时间来探讨什么叫“好工作”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得到多少种答案?会非常非常多,多到你根本想不到。这些答案中有些你会认同,有些可能不认同,但可以肯定,每个答案的主人心里肯定是真心这么想才这么说的。
所以,理性的关于职业价值观的思维,至少有这么几个特点需要大家把握:第一,它具有无限多样性,我们如果有时间,可能可以听到一万种不同的答案;第二,它高度个性化,他的“好”和你的“好”,即使文字表达上是一样的,但实际意义上可能相差十万八千里。即使你们俩都认为好工作就是“高薪酬”,你觉得你们俩指的是同一件事情吗?很可能不是,因为一个认为八千块是高薪,而另一个认为的高薪其实是一万五。
在这两个基础上,关于价值观念,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讲,都只有“参考价值”。什么叫参考价值?别人认为的“好”大部分情况下不是你认为的“好”,你可以听一听别人的 “好”是什么,但是它只具有参考价值,不具有决定意义。所以不管你将来是读博还是去工作,你见到某个学长或者学姐,你问他:“你做的这个工作好不好?”或者“跟着这个导师读博好不好?”类似的问题就很危险。理性的思维不能这样问问题。
怎么问比较好?你不应该问“价值”,你要问“事实”。什么叫事实?“学姐,这个工作你一个月到底赚多少钱?”这是事实。“学姐,你到底周末要加班加多少时间?”“学长,你跟着这个导师,到底他给你布置的实验任务,花了多少时间做完?”这是事实。
价值判断的问题你可以放到后面问,甚至可以不问。不问的前提条件是什么?不问的前提是你自己心里很明白你的价值判断是什么。你如果很明白:一万块钱月薪对我来讲够了,你很坚定,没问题,你可以不问别人的价值判断;如果你很摇摆,你可以把别人的价值判断作参考。这是理性思考中的大家需要明白的第一点。
04
何为兴趣
第二个问题,你喜欢干什么工作?这也是一个需要大家回答的重要问题。这个问题我问过无数学生,我一般是这么问的:“通常没有什么学业任务的时候,你喜欢干什么?”得到的答案都很相似,第一反应吃,第二反应睡,第三反应散步,散步如果再加一点点的话就是逛街。还有刷剧、刷抖音、刷快手。如果大家考虑“喜欢”做什么,只停留在这个层面上的话,那就是一个直觉性的错误。当你说“我希望做的工作是我感兴趣的或者喜欢的事”,你对“喜欢”或者 “兴趣”一定要有更深入的考虑。
首先,兴趣不是生理需求。你喜欢吃,但你没有想成为美食家,没有为成为美食家而有所行动,那就是简单的生理满足。你喜欢睡,但你没有欲望研发一套高质量睡眠的操作方法,那也是单纯的生理需求,那不叫兴趣。兴趣也不是单纯的爱好,爱好不需要付出精力、付出努力,直接做就可以。逛街、刷剧都只是爱好,做完不会有任何有价值的产出。
那么,兴趣是什么?当我们在职业生涯规划这个层面谈兴趣的时候,它指是一个人做一件事情,这件事情有几点:第一点,它有产出,且是对你来讲是有价值的产出。比如说,单纯的刷剧,我们不把它称之为职业兴趣。但是刷完剧,两千字的剧评你写出来了,这叫兴趣。第二点,做这件事你不求回报。你写剧评赚不到钱,写完最多往网上一放,也没几个人看,更没什么人来点赞,但是你可能忍不住还是要做这件事情。第三,这是一个相对恒定的倾向,即你喜欢做这样的事,是不大会变的。还以写剧评为例,本质上,你可能喜欢的是“用文字表达感受”这一行为,即使没有机会写剧评,你也喜欢写点别的什么。
05
职业兴趣类型
概念明确了,那如何来理性思考你的兴趣?或者说找到你的兴趣点?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个思考的框架。这个框架将我们的职业兴趣划分为六大类型,分别对应六大类工作。简单来讲,这六大类型分别称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分别对应:动手型工作、研究型工作、艺术型工作、助人型工作、说服型工作和组织型工作。如果想了解这个框架的来龙去脉以及各个类型的具体含义,建议大家收听我们的另一门课《给大一新生的职业兴趣测评解读课》。
(点击下方推送收听课程)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每个类型分别有哪些典型的职业:
1)动手型的工作包括任何修理、制造类的事情,典型的代表就是我们工匠的祖师爷鲁班。大家在实验室里,操作瓶瓶罐罐、操作实验设备,精细一点的穿刺细胞等等,都属于这一类;
2)研究型的工作包括了大家的大牛导师日常工作的大部分内容,典型的代表就是头发带电的爱因斯坦。大家做完实验,要在一堆看似杂乱无章的数据中寻找规律,在规律之上再提炼理论,在理论系统上又形成思想体系,这就是研究型的工作;
3)艺术型的工作。概括来讲,任何可以引发人的情感体验的工作都是艺术型工作。包括所有舞台上的工作,音乐表演、戏剧表演,以及绘画、雕塑等视觉呈现。我们刚刚举的例子,通过文字表达感受,很大程度上也具备艺术型工作的特征;
4)助人型工作存在得更广泛,面包房的服务员,门诊的医生、护士,大家的辅导员,都是助人型的工作;
5)说服型工作的典型代表就是马云之类的商业领袖,他们做的事情就是调动各种资源和方法说服别人完成一个他设定的目标。项目经理、营销人员、政府官员、法官、律师都是最典型的说服型工作;
6)组织型工作指的是那些需要高度精确性的事务工作,工作内容包含极多的细节性事务,包括秘书、办公室职员、行政助理、图书管理员、仓库管理员等等做的都主要是组织型的工作。
如果大家理解了以上这六类型的框架,就能相对理性的思考自己的职业兴趣了。大家看,我们之所以求职时有困惑,在兴趣层面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很简单,主要是因为大家常年在实验室工作,得到锻炼的主要是动手的、研究的能力,这可能和一部分学生的兴趣和相符,但也可能和另一部分学生的兴趣差异很大。或者还有种更大可能,职业社会给不了那么多动手的、研究的工作机会,即使你最大的兴趣确实就是动手的、研究的工作,也没有办法很容易就得到匹配。
针对这两种情况,大家首先要做的是清晰定位自己的兴趣,特别是除了最主要的兴趣,其他的兴趣也需要有所挖掘。同时还可以做的是,要尽量避免那些你最不感兴趣的工作类型。这个过程相对复杂,可能不是听了今天的课程就能完成的任务。如果大家觉得有需要,一是可以去完成科学的职业兴趣测评,二是可以预约我们专业的职业咨询师。相关资源,我们在课程的文稿中都有说明,欢迎大家选择使用。
(扫描下方二维码可进入测评,用户名为学号,密码为111111)
(点击下方推送查看预约职业咨询流程)
06
何为职业能力
现在大家已经纠正了对职业价值观和兴趣的一些误解,具备了在这两个维度上正确看待自己的基本态度。接下来的课程要来解析理性的生涯规划思维中的第三个部分:能力。
对于能力的误解主要体现下大家类似如下的言论中:“我是学化学的不好找工作。”或者“我是学生物学的,不好找工作。”这样的表述我们经常听到,其中有部分的正确,即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确实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的就业,特别是放到特定的社会大环境下,当社会需求不均衡的情况下,会产生所谓的“热门”和“冷门”,遭遇的求职难度肯定有所差异。但这句话背后隐含的另一个假设,可能就没有正确性可言了,这个假设是:我只学到了专业知识和技能,我不具备独特的能力组合,所以不好找工作。这是对能力的巨大误解。
那么,如何正确理解一个人的职业能力?首先要区分能力和天赋。天赋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潜能。任何人都具备属于自己的天赋。如果你到现在还认为自己没有天赋,那一定是你没有具备发现自己天赋的眼光。昨天新闻里看到一个钢琴厂的油漆工自学弹钢琴的事例。
这个董师傅年龄不小了,利用的是午休时间,没有老师,不懂乐谱,全靠听曲辨音,弹出主旋律,即兴配和弦,到目前能弹100-200首曲子。是什么让他做到的这一点?就是天赋。但是,董师傅的天赋发展成为职业能力了吗?显然没有,因为他还是一个油漆工,没能上台演奏,暂时没有能把钢琴演奏发展成为自己的职业。
07
职业能力的组成
那么,职业能力到底包含哪些部分呢?我们说,能力至少包含三个部分:知识、技能和特质。
知识是一组名词,通常和特定的专业相关。大家整天在实验室里,和细胞、病菌、各种试剂、设备打交道,这些都是专门的知识,在这方面大家是专家。除了“是什么”的知识之外,“怎么做”的知识同样重要。比如,病菌培养的实验要怎么做?流程、规范分别是什么?知道这些知识也必不可少。
技能是一组动词,通常具备外在行为的表现,可以直接看到行为结果。如果考察一个人有没有相关知识用一张试卷就可以,那么要考察一个人是不是具备某一技能,就得让他现场操作一下,结果也比较容易判断。比如,要看看大家是不是具备演讲的技能,那就现场出个题,大家即兴上台讲一讲,就能高下立见。
最后,特质是一组形容词,指一个人具备的内在态度,是内在态度的外在表现。通常,特质的考察比较困难,比较可靠的考察手段是日常观察,而且可能无法从一件、两件事情中就观察出来,需要相对比较长的时间。比如,实验室排了个班,每八小时一个班次,守着你们的培养皿。你是通常会早到几分钟和前面的同学交接下任务然后上岗,还是通常踩着点到,一到就上岗?还是通常会迟到一会儿,让前面班次的同学等你?不同的日常表现,体现的是不同的特质。
任何一个人能力的获得,都是这三个部分的总和,任何一个人要做好一件相对专业的事情,也是这三个部分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就比如今天我讲这个课程,首先需要具备生涯规划的相关知识,要有讲课的技能,还要有合理安排时间、乐于为大家服务、乐于和大家互动的特质。缺任何一个部分,今天我的课都上不成。
08
思维误区解读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一下大家通常有的思维误区。当你说“我是学生物学的,就业面比较窄,不好找工作”时,你的关注点是不是主要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上,甚至大部分都只在专业知识上,连专业技能都忽视了。但大家想一想,事实上,除了专业的知识和技能,通用的、可迁移的技能和特质,其实在职业中发挥的作用是更为根本的。比如,研究问题的思路、文字或口语的表达技能、利用计算机处理数据或图像的技能、实验室训练的操作实验时稳定的状态、对工作的认真和执着的态度等等,所有这些比现在到底具备了什么知识都更加重要。
通用的技能和特质比专业化的知识更为有价值的原因还有一个,那就是知识的获得相对容易,特别现在信息渠道很多、在座的各位普遍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在这样的情况下,知识的获得就显得更加容易了。
听完了前面的课程,希望大家具备这样的理性思维:工作岗位的社会需求量有多大,我们个人无法左右,但因为你有生涯规划的理性思考,所以你明白,即使社会需求很小,但你具备相应的技能,具备适合这类岗位的特质,就不怕在那个小的圆圈里找不到位置。即便你需要跳出这个圆圈,你也确信,知识相对容易获得,即使起点低,你也可以基于你的特质,很快补足知识,把通用的技能迁移过来,尽可能快的胜任其他领域的工作岗位。
09
职业认知
接着我们一起看看在生涯规划的逻辑思考框架下另外一个重要部分。这个部分就是关于职业的知识,大家可以看文稿图片的右下角。
关于对职业的认知,大家最需要避免的错误就是用“卖家秀”代替“买家秀”。这两“秀”不需要我做太多解释吧?我个人一直认为,某宝除了其他被论证过的伟大意义,这两“秀”的教育意义也是极其重要的。关于职业的“卖家秀”通常来自哪里?对于我们在座的各位而言,一是影视作品,二是社交媒体,三是各种不严谨的道听途说。这三个渠道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企图以相对极端的个例来说服大家相信这是普遍的现实。而要破除“卖家秀”的绑架其实也比较简单,对个体而言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花几个月的时间到相关岗位实习。
但一说到实习,大家心里一定冒出个声音了:“我要有时间去实习,还来听你的课干嘛?”确实,这就是矛盾所在。所以,我这里说实习是最有效的办法,但不是唯一的办法,其他靠谱的办法多的是,比如学校的“行业探秘营”和“企业体验营”活动,都可以较高效率的让大家掌握真实的“买家秀”。文本中附加了“体验营”的相关介绍,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点击查看。今天我们的课,关于对职业的认知,只提一点,希望通过这一点,在思维层面理清大家的思路。
(点击下方推送进行查看)
(报名推送)
(开营推送)
10
何为职业
在职业咨询中,有几类问题最常被问到:“朱老师,你觉得我去外企好还是国企好?”“朱老师,我是去设计院还是去房地产公司?”或者还有:“朱老师,互联网行业到底发展怎样?我要不要去?”这些问题都很难回答,因为这些问题涉及到了三个不同的概念,分清这三个概念非常重要。这三个概念是:行业、企业和职业(或职位)。
举个例子,假设虹口足球场在踢比赛,申花对阵巴萨。这场比赛要顺利进行,需要很多人进行协作:球员、裁判、教练、球队营养师、球队经理、场地经营和管理的人员,还有赞助商、媒体等等,所有这些构成一个行业。
那什么是企业?大家来想一个问题:巴萨球队和申花球队一样吗?过十年,估计两支球队的人员都会全部更换,你觉得这俩支球队会一样吗?肯定还是不一样!大家的回答很一致,这是基于常识做出的判断。那么这两支球队就叫企业。一个企业就像一个共同体,即使内部人员变动了,但这个共同体会相对稳定。
最后,什么是职业?假设你是球队的教练,你要选一个前锋和一个守门员,你选的人会一样吗?你对他们的身体素质、运动技巧的要求肯定会有差异。原因是守门员和前锋在球场上承担的职责是非常不同的。这就是职业。
如果理解了这三个概念,我们就知道为什么前面几个问题那么难回答了,因为前面的几个问题都是很笼统的在问行业和企业,而行业和企业都是相对宏大的存在,我们很难简单的判断“好或不好”、“适合或不适合”。我们当然可以去归纳某类型企业的特征,或者去预测某行业的走向,但这些信息对具体的某个学生来说参考价值十分有限,可能可以说的话就类似这样的表达:“互联网行业是朝阳行业,国内的头部企业是某某、某某,其他中小企业也很有潜力;互联网行业最需要的是技术人才,特别是前沿的人工智能技术,人才特别缺乏。”类似的信息可能对大家价值并不很大,除非你现在还有选专业的自由,或者有时间和精力自学某些热门的技能。所以,更准确的定位,需要大家思考职业或职位的问题。
11
文本分析法
某一个职业或职位,具有的确定性更容易被把握。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特定的职位,从事的工作内容具有较大的通用性,这一点我们在讲职业兴趣的时候就解释过。这里我们再补充一点:现代社会,单纯只做一个类型工作(动手型工作、研究型工作、艺术型工作、助人型工作、说服型工作和组织型工作)的职业基本不存在,特别对于在座各位而言,将来很大程度上从事的都是复杂工作,做的事情涉及的类型更可能是多元化的。但即便如此,任何职业主要从事的工作内容还是相对确定的,如果大家学会用这个归类的思维去观察职业,并更为精确的在职业层面进行定位,那必将极大的提高效率。
怎么做到这一点呢?我有个简单的方法:招聘岗位的文本分析。文本分析是一种研究方法,但大家不必把它看得过于高深,特别是在用于岗位研究中,其实是很简单的事情。首先大家要明白,任何正规招聘信息都有以下部分:岗位名称、职位描述、工资待遇、应聘要求、应聘方式等。这其中最重要的是职位描述,简称JD (job description)。
所以,第一步,找到某个岗位的10条招聘信息(或者更多);第二步,摘录其中的JD;第三步,分析JD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三项工作内容(三项足够了);第四步,分析这三项工作内容,进行归类整理。这样的分析进行的多了,你自然会对你期望了解的职位有更深入的认识。
某集团公关策划助理招聘信息
主要职责:
1、负责集团各类宣传文案的策划撰写、新闻稿的撰写、编辑、校正等,确保文案的无误并正常发布,网站内容的专业、时效和传播品质;
2、负责集团网站、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内容的及时更新及维护管理;
3、负责集团及子集团的宣传通讯小组信息传达及其他对接协调;
4、负责配合业务公司的业务宣传需求;
5、负责集团对外宣传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协调;
6、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分析
点击下方空白处获得分析
1、涉及的工作类型:
艺术型工作(文案撰写)、组织型工作(活动策划)、事务型工作(编辑校正)等。
2、涉及的知识、技能和特质:
知识:媒体传播的知识、本企业集团的知识等。
技能:文字表达、软件操作、沟通协调等。
特质:新闻敏感性、工作执行力等。
12
认识自己与
认识职业的关系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两大部分,你认识了你自己,也知道职业世界是怎么一回事了。这里需要再补充一点,关于认识自己和认识职业世界之间的关系。其实这两个部分不是像文稿中这张图的样子,两者不是相互隔绝的。真实的情况不是说“今天我要认识我自己,我的价值观是什么,我的兴趣是什么”不是你自己空想出来的;职业世界也不是你坐在那里想出来的。两者很多时候是在互动、互通中。你在探索职业世界的时候,很可能会加深对你自己的认识,甚至会对自己有新的发现;或者你为了认识你自己而参与某些社会活动,过程中也了解了职业和工作岗位的一些知识。所以根本上来讲,行动很重要。大家离不开实验室,不能去实习实践,但你不管是打个电话去询问专业人士,还是查找资料去研究,或者利用学校生涯教育的各类资源,都是可选的行动。
13
决策中的
常见误区
有了以上两个基础,接下来就是一个决策过程。这里我们同样不过多展开,只来谈两个常见误区。
一个误区我称它为:“最最最”误区,最最好、最最合适、最最完美。举个例子,有同学拿了offer A、offer B,不断犹豫和挣扎,并且总觉得这个世界绝对有一个最最完美、和我唯一匹配的C存在,我没了C不行,C没了我也不行。但如果大家理解了前面课程所讲内容的话,会明白关于职业,绝对不会只有唯一一个是适合你的,最少最少也是有一类事情适合你。职业选择和其他重要的人生选择一样,不存在最最最的完美,真实的职业选择,都包含一定的放弃和妥协,因为有选择,必然就有放弃,这是硬币的一体两面。
第二个误区,专业术语叫“后摄智慧”,俗语叫事后诸葛亮。同样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和某位同学,毕业的时候各方面条件都差不多,求职的方向也差不多,最后同时收到了甲乙两个offer,最后他选了甲、你选了乙。五年以后你发现,你们俩的发展很不相同,他成了中层管理,你还在一线做技术。于是后悔:当初选错了呀!这大部分情况就是典型的事后诸葛亮。
我们用另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你和一个人打牌,最简单的比大小,假设你的记忆力很好,已经没剩几张牌了,现在你手里发到的这张牌95%的可能都会大过对方,这个时候你钱压的多还是少?这是个简单的概率统计,如果95%的概率都会赢,肯定压的多。但对不起,5%的事情发生了,你输了一大笔钱,然后抱怨:刚才压多的决定是错的。从理性思考的角度,刚刚的决定是错的吗?如果你真的足够理性,肯定知道,刚刚的决定是对的。你输的原因是这个世界发生的事情就是有这么多不确定因素,这些不确定因素中很多不受你的掌控。
所以,我们再来看选择offer甲和offer乙的问题。这个选择当然比打牌压多少钱要复杂的多,但如果你已经尽可能掌握了相关信息,也学会了如何理性决策,那做出的决策就是“当下能做出的最好决策”了。如果你担心未来会后悔,更多的不如想想:当下或到工作岗位后能怎么做,可以最大程度减少后悔的几率。人生的复杂程度远超人类可控的范围,生涯规划领域有个著名的“混沌理论”,在理论层面告诉我们,企图控制生涯发展的所有细节是不可能的,人的主观能动性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帮助到你。
14
元认知
最后的最后,就是这个金字塔图形的最顶层了,称为元认知。这也是个复杂的专业概念,但我们也不必理解的太过高深,简单来讲,就是你对前面我们所讲整个认知过程的一种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比如,你清楚的知道当你考虑要不要留在上海工作的时候,更多涉及的是价值观的问题,那就可以采用价值观探索的一系列方法来指导自己。同样,如果你懂得观察自己现有的状况,知道自己在生涯规划这件事情上有什么是已经做到了、什么需要补足,并且以此指导自己去有所行动,这也是元认知在做的事情。
到今天为止,我们本单元课程就全部讲完了,希望你已经启动了元认知,能更加理性的规划未来的职业生涯。谢谢大家!
欲了解更多生涯教育和职业规划的课程,请同学们继续关注“同济就业”,敬请期待!
往期精彩回顾
国际组织实习
·Intern - Public Information, I (Temporary Job Opening)
·Intern - Social Development, I (Temporary Job Opening)
·Intern - Communications, I (Temporary Job Opening)
选调生
上海闵行 | 上海松江 | 上海杨浦 | 上海崇明 | 上海浦东 | 重庆 | 山东 | 北京 | 黑龙江 | 河南 | 江西 | 广西 | 陕西 | 浙江 | 吉林 | 四川 | 江苏 | 宁夏 | 天津 | 甘肃 | 青海 | 贵州 | 云南 | 内蒙古 | 安徽 | 山西 | 广东 | 福建
就业新知道
生涯导航
生涯访谈录 | 生涯大讲堂 | 就业质量报告 | 就业月历 | 生涯教育周
关于我们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